名聞遐邇的蕭邦鋼琴大賽在去年(2018年) 9 月 14 日完美落幕。咦?等等,但是在 2015 年才剛結束的蕭邦鋼琴大賽不是每五年才舉辦一次嗎?為什麼 2018 年又有比賽?

這次比賽的特殊點在於,使用的樂器是來自十九世紀初——也就是蕭邦時代——的鋼琴,因此稱作蕭邦歷史鋼琴大賽(International Chopin Competition on Period Instruments),就讓我們趕緊來看看這次比賽的亮點吧!
鋼琴特色:
以往的蕭邦鋼琴大賽的亮點往往是聚焦在參賽者對音樂的詮釋以及技巧等,然而在這次比賽中,鋼琴本身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與現代鋼琴不同的是,十九世紀的鋼琴還尚在處於發展的階段,而各種廠牌鋼琴的效能、音色以及靈敏度等都有很大的差異。以下是幾個剛時鋼琴的共同特色:
- 音域較窄:不像現代鋼琴的標準 88 鍵,當時的鋼琴大多只有大約 6.5 個八度(約 78 鍵)的音域。
- 音量較小:鋼琴的音量取決於琴身、琴弦的材質以及琴弦的配置方式,現代的平台大鋼琴是經過多次的改良才達到今日能與整個交響樂團匹敵的音量。
- 音色不統一:現代鋼琴力求高音與低音音色的一致,然而十九世紀上半葉的鋼琴每個音域都有自己獨特的音色,像是特別晶瑩剔透的高音、溫暖的中音以及厚實的低音。
- 琴鍵較輕:在鋼琴的發展歷史中琴鍵不斷地在加重,這與其音量的增加也有關聯。
- 調音較低:在過去兩個世紀中音樂的標準音不斷地變高,據說現在我們的標準音高 A440 比貝多芬時代還要高大約整整一個半音。
另外有些鋼琴會有額外的踏板,以製造不同的聲響效果,還有一些鋼琴(像是蕭邦最愛的品牌 Pleyel)保留了過去較早期的擊弦裝置,據蕭邦所說,這樣的鋼琴與演奏者之間的關係「更為直接與親密」,並能創造更多變化與效果。
比賽亮點:
既然這次主打的是歷史鋼琴,那麼今年比賽的亮點自然是在參賽者對於鋼琴的選擇以及使用,就像之前提到的,當時各個廠牌的鋼琴的性能與音色都不太一樣,因此參賽者必須要熟悉並試著展現該樂器的的特色,同時克服在當代鋼琴上不太會遇到的限制。聽眾也可以藉由聆聽同一首曲目在不同鋼琴上的演奏,進而認識各種鋼琴的特點與音色,因此這場比賽不僅是對參賽者設下的挑戰,也是給聽眾的一系列「歷史鋼琴課程」。
另一方面,比賽的曲目也與往常只演奏蕭邦作品的蕭邦鋼琴大賽不同,在第一階段的比賽中加入了十八世紀巴赫的前奏曲與賦格,以及十九世紀初波蘭作曲家所創作的波蘭舞曲,這樣的安排可能也在於展現當時的時代特色,畢竟波蘭舞曲在十九世紀初是全歐洲最夯的舞蹈。
或許有人會質疑這樣的比賽是不是真的能忠實還原當時的音樂聲響,然而波弟我認為既然蕭邦學會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推廣歷史鋼琴以及「歷史意識演奏」(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許多知名的鋼琴家、音樂家以及音樂學家都有參與這樣的研究以及與演出,而且這次使用的鋼琴都是從十九世紀留下來的古董或是復刻品,因此可信度應當是蠻高的,加上之前所說的,這場比賽也有著很高的教育以及推廣價值,因此波弟十分推薦大家去蕭邦學會的官方YouTube頻道欣賞這次的比賽唷!
蕭邦學會官方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STXol20Q01Uj-U5Yp3IqFg
★本文照片皆由作者拍攝,並授權走跳波蘭使用,盜圖必究
作者:Kwen